目录
数字信号处理
双机器人协调控制系统设计武永强;于涛;1-5
高速微小型空气静压止推轴承均压槽结构影响特性分析闫如忠;张豪杰;6-11
DCS设计清单标准化生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张旭;姚璋;12-14+20
通讯与网络
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烟草甲虫智能监测系统设计张宝;胡伟;陈禹伶;彭帆;15-20
基于卷积神经网络镜座表面缺陷检测张安;黄建龙;周诗洋;伍世虔;21-24
检测与监控
六自由度协作机器人绝对定位精度标定研究冯利民;俞经虎;王延玉;朱行飞;刘佳怡;25-28+33
基于STM32的声波式地下管道探测仪的设计与实现梁明远;陈强;张崇琪;刘慧杰;郭梦茹;29-33
基于Hybrid方法的薄膜电阻率与透光率高通量检测系统设计研究任俊;刘禹;廖成;何绪林;孙如昊;34-37
制造软件
基于Creo的汽车膨胀水箱设计方法张丹;刘帅帅;38-40
极端工况下导管架基础风能-潮流能集成结构的研究王世明;丁成林;吴爱平;冯凯亮;潘健;41-46
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轨压故障监控策略设计王贵勇;孙骏竹;申立中;吕其峰;47-51+157
信息与管理
基于遗传算法的曲轴生产线设施布局优化研究杨昆;邹健;任明杰;丁茂银;52-56+61
机器故障条件下作业车间稳定性调度方法研究付梅;史英超;申高攀;王荪馨;57-61
面向设计重用的复杂机械三维CAD装配模型关键功能零件识别方法韩周鹏;周子涵;田晨恺;刘永;巴黎;62-67
机器人技术
JC530前桥输出轴在柔性制造单元中的程序设计与自动加工张江华;檀昌雅;蒋云清;包满;68-71
采摘无人机研究综述谢嘉;吴家桢;李永国;梁锦涛;72-75
考虑多因素的自适应遗传算法机器人路径规划李航宇;郭晓利;76-78+95
控制技术
冗余驱动并联机构的驱动力协调性优化控制方法冯建彬;李铁军;杨冬;李赛雷;79-83
基于PLC的金枪鱼延绳钓投绳机控制系统崔秀芳;张斌;邵祺;许正文;曲晓文;84-87
基于PLC和串口通信的压力仪表自动调试系统设计任俊杰;李媛;88-91
计算机算法
二级圆柱斜齿轮减速器多因素优化研究胡波;赵先锋;胡小龙;汤朋飞;史红艳;92-95
水平轴海流机叶片外形设计和力学分析王永鼎;陈小锋;96-99
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舰船电力系统网络重构邵飞帆;段倩倩;100-103
基于粒子群优化分数阶PID的阀门开度控制朱敏;臧昭宇;赵聪聪;104-108
基于改进SVR的离散制造系统能耗预测研究陈威;王艳;109-114
设计与应用
汽车内外饰造型多维意象评价模型研究程永胜;徐骁琪;115-119+178
基于仿真优化模型的智能RGV动态调度策略李彬璠;郭丽;杨腾飞;李顺;刘昊博;120-123
对新一代智能制造的几点思索张应刚;夏威屹;尹伊;滕绍东;张建超;124-126+220
自主巡航无人船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刘雨青;杨喜清;楚慧勇;黄璐瑶;127-131
基于混合算法优化的BP-PID在SLS预热温度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张亚鹏;唐文秀;肖亚宁;裴玲艺;郭艳玲;132-136
包装搬运自动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蒋金伟;蒋正炎;137-140+146
刮板输送机中部槽焊接工艺及自动焊接流水线设计研究杜奇;141-146
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动作模仿建模研究沈睿婷;张雷;147-152
具有空闲时间的机床装备资源云服务供需分级匹配方法龚小容;李孝斌;尹超;余先豫;153-157
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无电流传感器电压控制方法陈伟;宋贤睿;沈新村;杨文涛;158-161+182
IMS技术在电力通信网络跨域融合中的应用李立;李威;宁亮;张磊;柳璐;162-165+187
基于云计算的高压输电线路雷电流自动监测方法王伟;张轶夫;韩春城;王伟达;166-169
基于图像特征融合的航空装备多属性维修决策方法陈银;郝田义;彭寒;170-173
基于红外图像识别技术的电力设备绝缘自动化检测研究顾臻;李小平;周磊;张静月;贺青;174-178
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路径优化方法设计潘世丽;张晓萍;179-182
用于电力设备的自充电测压柔性传感器研究李龙;姚俊钦;陈鹏;183-187
谐波干扰下共享电源计量装置运行误差预补偿方法马昊燕;李叶飞;张涛;郭炜炜;188-191+211
基于无人机视觉的电力巡检线路安全距离自动诊断方法袁毅;何旭;192-195
自动化物流交叉分拣机器人B样条曲线轨迹控制林巧丽;吴春法;196-199
基于电压暂降识别的配电网运行可靠性提升技术研究廖庆龙;杨群英;夏磊;向洪;岳鑫桂;200-203
网格式交直流混合配电网最优潮流计算方法冯伟;杨乐;赵辛;唐杰;吴倩;204-207
基于几何坐标变换的轮胎三维图像构建方法张怀涛;张刚;张玉雷;卫兵;刘洪彬;208-211
基于SVDF的多变量预测控制算法及应用研究郑鑫;克金超;陈亚萌;段艳旭;谢磊;212-216
新能源汽车单体电芯ACIR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刘振国;肖思哲;217-220